“新國標”正式實施!面包糕點為何不再使用這種添加劑?
來源:科普中國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10
瀏覽次數(shù):725
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

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?題:面包糕點為何不再使用這種添加劑?

新華社記者董瑞豐、李恒

根據(jù)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、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發(fā)布的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(GB 2760-2024),自2025年2月8日起,脫氫乙酸鈉(脫氫乙酸及其鈉鹽)不再用于面包、糕點、果蔬汁(漿)等7類食品,在腌漬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也由1克/千克調整為0.3克/千克。

為何對這種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進行調整?之前吃了添加脫氫乙酸鈉的食品,是否有危害?怎樣科學看待食品添加劑?記者采訪食品安全專家予以解讀。

為何調整使用脫氫乙酸鈉?盡量降低風險

專家告訴記者,脫氫乙酸鈉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,對酵母菌、霉菌、腐敗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,過去幾十年里被多國許可,廣泛應用于食品中,以延長保質期。

那么,新國標為何對脫氫乙酸鈉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作出調整?

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介紹,對一種食品添加劑進行重新評估,一般有兩種原因:一是在安全性上有新的證據(jù)發(fā)現(xiàn),需要重新評估;二是食品消費結構發(fā)生變化,當一種食品的消費量由少變多時,要考慮其中某種食品添加劑累積之后會不會超過安全限值。

此前,有動物實驗研究顯示,多次大量食用脫氫乙酸鈉,可能造成動物取食減少、體重下降、凝血能力下降、肝腎組織變化等問題。

中國農業(yè)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(yǎng)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認為,這類動物實驗并不能證明人類少量吃這種添加劑也會導致同樣危害,但往往會讓人們對該物質有更嚴格的限量。比如,烘焙產(chǎn)品近年來消費量明顯增多,其中的食品添加劑含量就需要重新考量。相對來說,腌漬蔬菜消費量并不多,所以只是降低了最大限量。

專家表示,食品安全追求“盡可能降低風險”。隨著最新科研發(fā)現(xiàn)以及國內食品消費結構改變,食品添加劑使用也會相應作出調整,防患于未然。

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三室主任張儉波表示,修訂脫氫乙酸鈉的使用規(guī)定,是根據(jù)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和行業(yè)實際使用情況調研作出的決策。

食用后健康風險有多大?攝入量決定安全性

脫氫乙酸鈉已經(jīng)在食品行業(yè)使用了較長時間。不少人關心:此前吃過這種食品防腐劑,會造成身體傷害的風險有多大?

食品安全專家表示,風險大小跟攝入量密切相關,即要看消費者實際一次吃進的量,以及一年當中吃的頻次。

范志紅表示,脫氫乙酸鈉在人體內能夠被代謝掉。相關實驗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脫氫乙酸鈉在毒理學上不屬于高毒成分,動物實驗發(fā)現(xiàn)其有害作用,是在“長期”“反復”“大量”食用之后的結果。人們日常攝入量一般不足實驗中發(fā)現(xiàn)有害量的十分之一,無需過于擔心健康風險。

阮光鋒表示,脫氫乙酸鈉并非被“禁用”,它依然是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,可以用在腌漬蔬菜、發(fā)酵豆制品等食品中。這說明風險評估結果顯示,合理使用脫氫乙酸鈉依然是安全的。

阮光鋒還介紹,美、日、韓等多國也仍允許在部分食品中使用脫氫乙酸鈉,但各有不同規(guī)定。例如,美國允許用于切塊或去皮南瓜和草莓,最大使用量不超過65毫克/千克;日本、韓國允許用于黃油、奶酪、人造黃油等食品中,最大使用量不超過0.5克/千克。

食品添加劑還能不能吃?可以合理使用

出于對食品安全的考慮,還有部分消費者擔心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“添加”了風險。

對此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表示,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歷史悠久,例如古代鹵水點豆腐時使用的鹵水,其主要成分氯化鎂,便是一種添加劑?,F(xiàn)代人的生活更是離不開食品添加劑。

孫寶國介紹,我國相關標準規(guī)定了23類2300多種食品添加劑,包括防腐劑、著色劑、膨松劑、甜味劑等,按照標準使用,不超過最大使用量和最高殘留量,不會引發(fā)食品安全問題。過去發(fā)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,往往源于違規(guī)使用“非法添加物”或濫用食品添加劑。

孫寶國表示,為保障公眾健康和食品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,我國對食品添加劑一直實行嚴格的準入和淘汰機制,開展持續(xù)、動態(tài)的跟蹤評價,不斷調整其使用范圍和使用量,并對部分物質禁止使用,應當科學、理性看待標準的調整。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


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!

我們將定期推出
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

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
做科普,我們是認真的!
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
加入科普活動群
  •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
  • 認識科普小朋友
  • 成為科學小記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