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
如果說“生存”與“繁衍”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兩件事情,一定會有人表示反對。
因為對于人類而言,思想和意識似乎才是最為重要的,如果讓我們拋棄自主意識來換取永生的能力,相信沒有一個人會這樣去做。但動物就不同了,為了生存與繁衍,它們是愿意做出一切犧牲的。海鞘是一種海洋動物,我們之所以知道它是動物,是因為它的味道的確不錯,而且經(jīng)常以“海菠蘿”的身份出現(xiàn)在海鮮市場之中,如果不是這樣,我們一定會誤以為它們就是植物,因為海鞘總是待在海底的礁石之上一動不動,外表看起來就如同花朵一般。海鞘很像植物,但卻并非從一開始就是這幅樣子,在幼年時期,它們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動物。
海鞘不僅是動物,而且還算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動物。
以人類為代表的哺乳動物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生命形式,而哺乳動物屬于脊椎動物,而脊椎動物又屬于脊索動物門,也就是說脊索動物門是地球上最高等的一類動物。在脊索動物門之下除了脊椎動物亞門以外,還包含有兩個亞門,即頭索動物亞門以及尾索動物亞門,而海鞘就屬于尾索動物。與脊椎動物不同的是,頭索動物和尾索動物并沒有脊椎,只有背部的一條脊索而已,而頭索動物和尾索動物的區(qū)別在于,頭索動物的脊索是伴隨一生的,而尾索動物的脊索只在幼體時期存在,海鞘就是如此。
海鞘是一種雌雄同體動物,它們的繁殖方式有兩種,即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。
海鞘的無性繁殖方式與植物很像,成年海鞘會長出小芽,小芽逐漸長大就成為了一個新的海鞘。既然海鞘有如此方便的無性繁殖方式,為什么還要費力搞有性繁殖呢?因為海鞘的無性出芽繁殖只能進行一代,通過出芽方式誕生的海鞘無法繼續(xù)出芽,必須要通過有性繁殖才可以產(chǎn)生新的后代。相比出芽繁殖而言,海鞘的有性繁殖的確要花費不小的力氣,因為它們雖然是雌雄同體動物,但卻不能夠自體受精,也就是說要想繁育后代,必須要有兩只海鞘才行。
新出生的小海鞘在外形上與蝌蚪相似,但個頭卻比蝌蚪小多了,它們的體長只有半毫米左右。
大多數(shù)的變態(tài)生物都是越長越復雜,而海鞘卻恰恰相反,這些新生的小海鞘可要比它們的父母厲害多了,在它們的尾巴里有著發(fā)達的脊索,這使得它們可以自由活動。不過小海鞘并不是很珍惜這種自由活動的能力,在出生幾個小時之后,它們便會對這種能力感到厭煩,于是便會尋找地方吸附,而一旦成功吸附到礁石之上,它們便會成為一個終身釘子戶,迅速開始變態(tài)發(fā)育。海鞘的變態(tài)發(fā)育過程是一場巨大的身體變革,不僅外形會產(chǎn)生極大的變化,身體內(nèi)部也會變得面目全非。
因為海鞘一旦成功吸附,終身便不會移動,所以無論是身體外部還是內(nèi)部,很多器官就都沒有用了。
于是這些沒有用的器官就會萎縮,其它被保留下來的器官也會發(fā)生位置和角度的變化,有些器官的角度轉(zhuǎn)動甚至可以達到180度。變態(tài)發(fā)育完成之后,海鞘就算是真正成年了,它變得與它的父母一樣,沒有了移動的能力。動物不管能否移動,想要活下去都必須要吃東西,而海鞘的食物就是海里的浮游生物,但不會移動的海鞘沒有辦法主動捕食,只能等著別人喂,而充當海鞘飼養(yǎng)員的就是流動的海水。可見,海鞘能不能吃上飯,吃得多還是吃得少,都是一件隨機的事。
既然“吃飯”這件事無法自己把控,那么就必須要想方設(shè)法減少身體的能量消耗。
在動物體內(nèi),耗能量最大的器官無疑就是大腦了,而成年海鞘沒有了移動的能力,連吃飯都要等著別人喂,還要大腦有什么用呢?干脆吃掉算了,于是海鞘的腦子就被自己吸收掉了。沒了腦子之后,身體的耗能顯著降低了,海鞘也就能夠在海里沒心沒肺地活下去了。對于海鞘而言,“沒心沒肺”還真不只是一個形容詞,而是一種技能,因為在它們遭遇危險的時候,可以將自己的內(nèi)臟一股腦噴出來,而海洋魚類看到這一幕基本都會落荒而逃。噴出內(nèi)臟的海鞘也不會死亡,只需要12天,它們就能擁有一幅全新的內(nèi)臟了。
歡迎掃碼關(guān)注深圳科普!
我們將定期推出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